《背道而驰》作者:鲁鸣

时间:2009-07-07 14:51:51 作者全部小说

《背道而驰》作者:鲁鸣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3月内容简介
  跨越断背山,超越东西方情感
  如果你想了解男人又关注文化,这本小说是为您写的。如果您在性爱上很活跃,您必须读这本小说。如果您是《断背山》的观众,而对那份爱犹存疑虑,那么,现在打开这本书。

  中国画家米山在纽约定居后,美国姑娘安玛和中国姑娘雅文同时爱上了他,因为这畸形之爱而组成了“三人家庭”;洛克菲勒医学院生物学教授李之白的同性恋倾向,在与美国青年兰德相遇迸发,两个男人之间的骇世之恋令天地动容……
  李之白因患艾滋病去世,直至临死,他的妻子田麦才发现自己的丈夫早已是一个隐藏的同性恋者。令她惊恐万分的是,自己究竟有没有染上病毒?
  本书融合了艾滋病、性心理以及中美文化差异等众多严肃主题,是一部极具探索性的长篇小说。
  生,不能自选。死,不可避免。爱,惜不自禁。欲,身不由已。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很多情节都不由理性所控制。与其说我们选择了某个人或某个东西,不如说因为我们是某种人或只能是某种人,所以我们爱上了某个人或某种东西。我们被拣选命定,我们才可能有所选择。我们自身选择,也一直处于被别人的筛选中。编辑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生,不能自选,死不能避免。爱,情不自禁,欲,身不由己。

  跨越断背山,超越东西方情感
  如果你想了解男人又关注文化,这本小说是为您写的。如果您在性爱上很活跃,您必须读这本小说。如果您是《断背山》的观众,而对那份爱犹存疑虑,那么,现在打开这本书。
背道而驰(鲁鸣)
  总序前言
  生,不是片刻的串联。生命有一贯性。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我发现自己的爱好和出国前没什么改变。喜欢读书、摄影、到处旅游,去了很多国家,走遍了美国。同时,生命常常不可测。生命本身和生存的周遭,有很大的偶然和神秘性。出国几年后,我开始写诗、随笔、散文和小说。一发不可收拾,竟然发表了300来篇作品。这是我出国前做梦也没想到过的。
  华人移民到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其的影响,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他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同时,尽管他们的生活会改变,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其意识里或潜意识里了,哪怕他们自己并不察觉。
  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各种诱惑和一流的文化设施交织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灯红酒绿和歌舞升平,令人眼花缭乱。对那些喜欢人文艺术、敢于冒险去尝试新东西的移民来说,在纽约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不但是完全崭新的生命体验,更是一个心理和意志的考验。
  时间的游丝,有时很混乱,甚至是断裂的。而空间的桥梁越来越短,人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围绕着时空次序的人和事,常常是并列的。人在其中,经常会身不由己。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反馈。就算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最后,在人头攒动的世界里,命运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个体心理特征的不同。
  纽约的故事总是五花八门。纽约聚集着全世界各地的人,说着一百多种语言,几乎人类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此找到。因此,从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的感受的双重角度来说,纽约是人类心理学研究文化冲突最好的地方,不管是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学,还是研究个体心理学。这部小说的叙述,就是从这样的双重角度进行的,涉及文化杂交、爱欲、宗教信仰和家庭关系。
  在《背道而驰》的准备和动笔过程中,我发现:尝试去改变自己或别人成熟的思想和性格,是很难的一件事。对于一个已经长大的生命,度量、测定、劝说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可能会有一
  种附和的效果,都会削弱生命力。爱和欲本身是荷有负担的。生命为这些负担而活。 生命是要对爱和欲负责的。 爱和欲,让人付出代价,甚至要用一生作为抵押。不是吗?不少的人,为了一次爱、一个欲念,献上生命作祭。
  这部小说来自纽约华人的真人真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个幻觉世界。生命需要幻觉。幻觉可以是喜剧,让疲于奔命的人生绚烂多彩,不亦乐乎;幻觉也可以是悲剧,毁灭整个人生。
  这部心理小说写作的本身,亦改变了我对写作的看法。我对自己说,让我的文字朴素简单,我写的这部小说应尽量通俗易懂,普通老百姓都能读。我写的东西,应该围绕爱和欲,
  因为它们是生命的骨髓。
  鲁 鸣
  2003年4月8日于纽约

点此查看该作者全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