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通史
作者:希提(美)
出版说明
阿拉伯国家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它们的过去如何呢?知道了过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今天。希望这个译本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可用的资料。
本书的作者希提(PhilipK.Hitti),1886年生于黎巴嫩,毕业于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后去美国深造,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希提加入了美国籍。他一直在大学任教,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时间最久,有近三十年,曾任东方语文系主任。1954年退休后,他是名誉教授。希提是一位东方学家,毕生从事近东的语言、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兴趣很广,著书不少。晚期的著作,有如《阿拉伯简史》(1956年)、《阿拉伯史》(1957年)、《黎巴嫩史》(1957年)、《叙利亚简史》(1959年)、《近东历史》(1961年)等。1946年,他曾参加美国国务院的文化代表团,应黎巴嫩政府的邀请,访问过中东。本书是希提的主要著作之一,1937年问世,此后陆续修订重版或重印,到1970年已出到第十版。全书共计五十二章,篇幅较长,因此译本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三十三章,从早期的阿拉伯人讲起,叙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国家的诞生,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衰败,以及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上的成就等。下册包括后十九章,主要内容,是讲述阿拉伯人在欧洲建立的国家,其他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以及直到本世纪阿拉伯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介绍了阿拉伯人在文化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西方所产生的影响等。
这部书的史料丰富,脉络清楚,文笔也较生动。书中谈到关于蒙古人的部分,有的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历史可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立论上,可以提出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认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是互相影响的,阿拉伯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就曾经有过不小的影响。这是和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大相径庭的。希提是一个资产阶级学者,既然这样,对于他在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偏见,自然就无须多说什么了。但有一点应予指出:作者在书中为帝国主义辩护,掩盖了它的侵略本质。书中的地图和插图,全部都是按照原书译制的。
本书的译者马坚先生(1978年8月16日在北京病故),原是北京大学东方语系教授,早在1957年,他就着手翻译此书,到1965年全部完成。后来,译者又根据原书1970年第十版,对译稿作了相应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