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陈友谅(1320——1363),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升元帅。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斗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军的大战中负伤身亡。
国人历来有“成者王侯败者贼寇”之说,陈友谅最终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下,儿子陈理则在朱元璋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于陈友谅死后的次年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成了“王侯”,看在儿子捧出老子亲手缔造的大汉政权玉玺投降这一条,陈友谅虽未被列入“贼寇”之列,却也比那贼寇强不了多少,当然这是封建统治者立场的观点。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陈友谅早年即抛却元廷的“铁饭碗”,积极投身反元队伍,奋勇杀敌、足智多谋。率旗下百万雄师,曾横扫元廷统治下的湖广、江西、四川、江淮、江浙数省,歼灭了元廷大量的有生力量,客观上为相对落后的元王朝的早日垮台、为相对进步的朱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与此同时,陈友谅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政策和战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和失误,人性上也存在着所谓的刚愎、奸诈、嗜杀等缺陷。笔者以为,正是这样的两面性,才构成了他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陈墓牌坊上的“江汉先英”、“三楚雄风”八个字,正是人民群众对陈友谅其人一份恰如其分的总体评价……
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是一个成功人物,大家对他的了解,大多应该是在了解朱元璋的成功史之时,或许还会从京剧《九江口》等舞台形象上了解的。而我创作陈友谅这个人物的初衷则正是着眼于历史上并不成功的一些人物,因为他们往往会为人们所忽视、所遗忘,着眼于还历史的真实,不去溢美他、更不想埋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