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说明:这是篇不容易读的小说,尤其是开头部分,正如文中所写,涉及了一些阴暗面。有些内容大概会令你感到压抑难过。也正因此我才将本该是“后记”的感想提到前面来写,只是真诚的希望大家一定耐心读完此文,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直到仔细读完最后一句话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这部小说大概可算是我读的最早的slash,而在读完其他数百篇slash之后,重读这部小说仍然令我感动莫名。Xanthe是个出色的作者,她的情节构思和描写极具感染力。国内的读者可能比较熟悉她的《24/7》。而就我个人感觉,更加喜爱她那些非BDSM或训诫小说。她笔下的莫德在每一个故事中都有着不同的动人面貌。我每读一次这篇文,都会不禁为莫德那强烈而深挚的情感所震撼。Xanthe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受难灵魂的真实样子。人就像一面可以反射爱和恨的镜子。当他承受了剧痛时,会把那痛苦加倍,一半留在自己的映相中,一半反射给其他人。而这苦痛是怎样被施加给他的,他也只知道怎样反射出去。莫德正是陷在了这样的困境中,他分不清爱与愤怒,他恨自己以『伤害』的方式去爱别人,但那却是他所知的唯一的一种爱。
此文的精神主角除了莫德,还有彼德。彼德是个同样从地狱里走过来的受害者。他所遭遇的不幸也许已达到文明社会丑恶的极致。他是个有着31岁外壳的9岁孩子,茫然无措地寻找法庭无法给予他的公正。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讲,绑架人质者也会成为被绑架者的人质。而彼德所处的境况更为复杂,他成了一个三重人质:被绑者的人质、自己过去回忆的人质、和被执法者重重包围的人质。他下意识的想要寻找别人的帮助,和那些被他所绑之人一样,希望有人能救他脱离苦难。在艰难的谈判过程中,他和莫德两人的内心在相互印证。莫德一步步地将彼德人格里那个无辜的孩子引出表面,却在最后极具悲剧性的功亏一篑。于是乎莫德认为自己杀死了一个孩子。在看到彼德倒地死去的时候,他也看见了绝望的自己的下场。
但这篇文并不是悲剧,Xanthe最终给了我们所期待的一切。虽然莫德没能将彼德从人质局面中解救出来,但斯金纳最终救了绝望的莫德。斯金纳在此文中仍是承担、接纳和容忍莫德的所有的人。他引导莫德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将他所理解的温柔包容的爱情烙刻在莫德受伤的灵魂中。